找到相关内容605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

      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   温金柯   一、 前言    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第一位大论师,著述丰富,有“千部论主”之称[1]。他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[2],在他丰富的论著中,广引当时所见的大乘经,反映并整理了初期大乘佛教义理的全貌,也由此开启往后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。龙树菩萨引述的大乘经中,包含了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般舟三昧经》等宣说极乐净土的经典。由于龙树菩萨对于极乐净土的诠释,被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3879035.html
  •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

    ”中,善导流就被定位为接引下根机者。而重义理、重悟解的慧远流则被视为上根机者的修行法门。   唐宋以后,禅净双修,或摄净归禅之风,甚为激烈,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或持名念佛漫延各宗派间,成为中国佛教各派共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879202.html
  • 刘运好:慧远大师行迹考

    慧远67岁。桓玄作《沙汰众僧教》,慧远与桓玄书《论料简沙门》。《高僧传》慧远本传曰:“俄而,玄欲沙汰众僧,教僚属曰;‘沙门有能申述经诰,畅说义理,或禁行修整,足以宣寄大化,其有违于此者,悉皆罢遣。唯庐山...

    刘运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279422.html
  • “东山法门”百丈怀海·《禅门规式》

    被其视为“乖僻”另类的“东山法门”会渐成星火燎原之势,使日後的中国佛教逐步演变为禅宗的一统天下。   综上所述,道信、弘忍开创的东山法门,在禅法义理层面将复杂的佛教修行缩约为简易直捷的“看心”、“...

    黄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779488.html
  •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(下)

    。在一七七三年罗马教皇下令取缔耶稣会之前,欧洲有关中国的书籍大都出自耶稣会士之手。以至于今天,这些对远东的描写和评价,在西方仍有一定的影响。   由于跟中国佛教进行论战的需要,利玛窦必须对佛教的义理...

    李雪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3079528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没任何的相应。   当我们把无常的现前境界,当作是一种常相,并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,这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空和无常的。虽然我们了知空、无常的义理,却从来不用它来思惟,来改变我们内在的思惟架构,而将这色蕴...

    洪启嵩

    心经|般若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2281379541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相应。   当我们把无常的现前境界,当作是一种常相,并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,这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空和无常的。虽然我们了知空、无常的义理,却从来不用它来思惟,来改变我们内在的思惟架构,而将这色蕴变化的事,...

    洪启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0779827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YogAcAra)的传持者为摄论师与地论师,他们对于瑜伽行派义理之诠解,就有极大的不同。玄奘的疑惑是:   双林一味之旨,分成当现二常;大乘不共之宗,析为南北二道。纷纭诤论凡数百年,率土怀疑莫有匠决。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敦煌经变画研究论著目录

    学者的论文也较多,八九十年代的经变画研究论文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,于此可见,经变画研究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一个热点。   本文收集主要经变的研究论著目录(未收佛传和对经变画进行义理研究的文章),...

    王惠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180124.html
  • 《那先比丘经》中的希腊和中国因素

    佛教徒对于具体的名数较为感兴趣。大乘佛教,侧重于唯识,该派佛教徒对于义理的思考更加深入。笔者认为,由于《那先比丘经》提倡从心性上下功夫,因此可以认为该经典是佛教从小乘过渡到大乘的产物。“心念之,是为心事。...

    张思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680134.html